查看原文
其他

内卷是个局,打工人和创业者应该如何破解?

Sirui 猴猴说话 2022-10-20

dribbble.com/dronova_l


全文共有 4428 字

读完需要 20 分钟


前几天,一名年仅28岁的程序员在字节猝死,这给结婚三年的程序员妻子带来极大的生活压力,她刚怀2个月小孩,还要独自面对30年的北京房贷。她再还不起房贷,能做的就是想办法把北京房子处理掉,回县城和母亲一起把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抚养长大。
互联网这个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对线下传统行业和企业进行颠覆式创新,但它也带来了快速增长的弊端。我们不禁都在想,抛开身体健康问题,这些奋斗对年轻人来说真的值得吗?
这件事让人很痛心,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猝死事件频频发生。
但我想讨论的,不是字节、资本的错与对,而是去探寻这背后的共通现象:内卷。刚好最近读了黄徽的《反内卷》,对内卷有了更深的一部分认识。接下来的内容,算是一部分的读书笔记,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什么是内卷?

内卷的概念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被频繁提及,就在今年2月份,百度指数的搜索量达到了有史以来国内最高,7天内达到近79万的搜索量。这个词的关注量上升意味着它实在地映射了这个市场阶段的普遍现状。
什么是内卷?项飙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今天的内卷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我们要不断抽打自己,让自己这么空转,每天不断地动员自己。因此它是一个高度动态的陷阱,非常耗能。”
这种感觉就像是,拼命努力,花了很多精力,但是发现在做低价值和无意义的事,然后陷入自我怀疑。

字节产研部门的工程师也发过朋友圈说,他的领导强制要求晚上9点半以后下班,他没有服从,于是领导要求他给两个平级同事写工作日报,以及长时间不搭理他。
且不说互联网职场,据我了解的,传统行业如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也很卷。K12行业在双减前特别卷,虽然双减后没了,成人教育、素质教育成为大公司的下一个主战场,也一样很卷。
内卷的环境让我们感到焦虑,看不到无效竞争的尽头,好像我们不继续卷,就只能被淘汰和放逐。拼命透支的“内卷”和佛系的“躺平”都会偏向极端。
《反内卷》里,黄徽说内卷是一个局,当你不身处这个局里,只能一直努力和消耗,但没有明显的、实质的升级和进步。那么身陷其中的打工人和创业者应该如何破局?

一、心态上,找准自己的身份

人为什么会卷?因为不卷就落后,落后会焦虑。
要解决内卷的问题,我们要先问自己,为什么会焦虑?从高考的考分,到大学的学分,到公司的KPI,每过一关,我们都遵循着“公认”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数据和规则。大家为了数据指标结果而努力,一旦脱离原始的目标,变成了为了指标而努力,就会失去意义,导致无效损耗。
拿高考来说,冰冷的分数指标本身是为了让没有机会接触大学教育的同学,有更公平的机会。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分数指标,学生就只能强准备,牺牲个人时间和主观能动性,强行进入军备竞赛中。有资源的家长的孩子会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没有资源的家长的孩子再努力也只能望其项背。
桑德尔在《优绩的暴政》里说,如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那么成功者就应该获得奖赏。但真实的情况是,在常春藤联盟大学中,往往条件更好的家庭更能被录取上。
人的焦虑来自于害怕被鄙视。
在公认的优秀标准下,人们因为害怕失败,害怕成为 Loser,而愿意做到超出能力和预期范畴的投入,争取冰冷的“数据指标”。
你要做的,是克服对「被鄙视」的恐惧,因为人生不只一种活法。
所以,我们在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之前,应该想清楚我们是谁,也就是看清自己的身份。
《马奇论管理》中提出,理性、预期、计算等结果导向的理论,低估了另一种决策逻辑带来的效果,那就是适当、责任、义务和规则的逻辑。换句话说,当不确定性特别强的情况下,比起理性推导,看清自己的身份对自己更有效。
我朋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他以前梦想着能进入一家创业公司,成为创始成员和核心成员,最后陪公司上市。现在,他给我说:「我想清楚了一件事,我不是做大事的人」。他开始关注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他要花多少时间陪家里人,想尝试一直喜欢但是没做的事。对于普通人来说,能把日子过好,每天健康开心,能陪家人,这样就挺好。
关注自身,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快速发展,也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效率。对个体而言,也不一定完全依赖公司给予的固定收入,「灵活就业」同样也是一个选择。
鸟和鳄鱼本来是两不相关的物种,但是牙签鸟却能够和鳄鱼形成共生协作关系,每当牙签鸟来找鳄鱼时,鳄鱼都会配合地张嘴让其停在嘴中,牙签鸟吃到了鳄鱼齿间的残羹,鳄鱼也得到了牙签鸟的一次免费的「洁牙护理」。

刘润说,永远没有什么叫“能做的我都做了”,一定还有能优化的地方,服务是永远的蓝海。服务的范围可大可小、可多可少,人的需求多样性始终存在,为什么我们不能提供多样性的服务?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知道自己是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每个人都能依据内心的身份认同,做出多样性的选择,这样的世界里,没有内卷。
 

二、方向上,重视底层内驱力

下一个问题是,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有一种声音是,看看别人都在做什么。比如,别人都在做知识付费能赚钱,在拍短视频能积累粉丝,你就跟着做知识付费和短视频。别人在做什么,只能是参考。
采铜在《精进3》中说,外在动机使人趋势同化,而内在动机能促成人的多样化。
采铜曾经从名企裸辞职后写书,一年里没有任何收入,第一次写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麻烦。他觉得,只要能通过写的书帮助一些年轻人变得更好,哪怕只有几十个读者因此受益,他做的就是值得的。最后,他完成了人生第一本畅销书。写书是一件极其繁琐和苦累的活儿,支撑他写完的,就是内驱力。
我们能预期的是,会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短视频、直播的领域,但是重点不是在什么平台,用什么形式,赚什么钱。而是你的内容价值是什么?通过平台带来的用户怎么进一步和你产生联系?或者说,你应该怎么找到有价值感的事?你不妨从三个方面来思考:能自主、能胜任和有归属。
1、能自主
人都希望自己是有选择的。比较经典的管理和教育方法,就是给人以选择,给予自主性,提升成功几率。
有的团队里的人,幸福感比较高,因为很多时候,团队 Leader 能讲清楚的就是这个事情的背景和为什么要做。至于怎么做,做到什么具体的内容,这个完全由他们来定。但也有团队的风格是完全由一个人说了算,所有的决策和细节都由 Leader 来拍板,久而久之,大家做事会依赖 Leader, Leader 会很累,团队里的人也不会去承担任何决策后果和责任,最后可能沦为没有自我意识的工具人。在工具层面,人容易被物化,然后丧失主动性。
你要考虑的是,这件事你是否有很大的自主决策的空间?怎么争取和扩大这个空间?你是否愿意选择带来的责任?如果答案是是,那就做。
2、能胜任
虽说我们都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但是能把一件事做好,正反馈很重要。如果能找到一些事,你能不断在里面得到正反馈,胜任感就会越来越大。
我刚到公司时,会想办法在每一次交付海报需求的时候,尽可能超预期交付。这样我就能得到更多的正反馈,因此我对海报能力就更有信心和积极性,这让我之后给公司出「增长海报课」的时候,游刃有余。
你要做的就是,尝试不同的事,然后找到自己相对擅长的领域,在里面找到胜任感。然后重点发展它,把它当成你的“后花园”。
3、有归属
归属和联结是中国乡土的特色。费孝通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在编织意义之网的时候,需要联结他人,需要被关心和照顾。火影忍者里,鸣人的内驱力一开始来自伊鲁卡老师,之后来自卡卡西班,随着羁绊和联结越多,他也越强大。
黄徽在《爱的复利》里说,与自己关系越密切的人,对自己幸福感的影响就越大。换言之,如果一个人没有亲密关系,或者无法给身边的人创造价值,那这个人做事的价值感会很低。
你要为自己去构建良性的社会关系,和客户、合作伙伴、用户建立良性的关系,用善意去对待身边的人,你也会吸引这些人来找你。
我们能看到很多自媒体,用心做内容,然后通过内容来甄别和聚集一群认可他们的人,给别人提供价值的过程中,自然地获益,再好不过。
 

三、经营上,为服务价值负责

说完了个人,接下来再说下公司。
2019年,在互联网圈还火了一个概念,叫“增长”。都说没有增长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企业和个体来说,“大”和“增长”一定是好的吗?
《垄断的困境》里,对互联网公司广告投放和营收情况做了鲜明的对比:
很多上市公司的营收虽然在增长,但增速远远不及其销售费用的增速,两者差值可以高达数十乃至数百个百分点。以跟谁学为例,最近一个财年它的营收增长了237%,但营销费用则暴涨459%。
随着互联网泡沫一个个破灭,被资本无序扩张裹挟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绞尽脑汁地获取“新增”用户,因为只要能拿出漂亮的增长数据曲线,哪怕没利润、不赚钱,甚至成本疯狂上涨,依然有人投资。
营销广告投入与营收的失衡,注定为后续增长埋下一个大雷,只不过引爆它的新政策落地。
为了把数据做好看,公司削减脑袋花大成本投入在增长上,和传统的广告相比,内容粗制滥造,给人一种极其廉价的营销感。只要能击中痛点,挖掘到受众软肋,就以免费为由头获取用户的隐私、注意力和时间。关键是,对企业而言,可能无法真正消化和吃透这些新增用户,无法提供相应的价值。
换句话说,也许这个行业根本用不着砸那么多资源去搞,但是因为大量资本都进来了,只能无奈地继续卷,去“迭代”和“优化”的过程中难免会重复造轮子,把北极星指标放在指定时间的增长目标上。增长数据好看了,资本就看好。为了好看的数据,不仅是团队和团队在“卷”,公司与公司也在“卷”,A公司的加班仅仅是为了把B公司的加班无效化。
那么不增长,应该做什么?面对互联网巨头垄断,个头小的公司应该怎么存活?要是创业,应该怎么办?
《一人企业》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对“一人企业”来说,要回答的问题永远是“我要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企业变得更好”,而不是“我要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企业变大”。
“一人企业”拒绝盲目增长,坚持小规模发展
flomo 是一款我特别喜欢的产品,从2020年12月开始问世,就受到内容、咨询、自媒体、互联网等领域的人推崇。
产品助理人少楠在访谈中聊道:
我最近会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是我终于可以不用加功能了。以前会很焦虑,但现在我不用非得往里加东西,其实就是因为我只用为用户负责,不用为KPI负责。
《垄断的困境》里也提到了一个案例——多抓鱼。

同样是二手市场置换平台。比起闲鱼,多抓鱼除了专注在「二手书」上,它更是深扎在了图书的领域上,从图书的回收、消毒、翻新、包装,对一本书重新赋予生命和价值。这件事本身就是在一个细分领域的细分环节上做到了极致。
总结下来,就是在一个细分领域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关注能否真的提供产品价值,谨慎规模的扩大,然后在这个领域里,做深,做扎实。
 

随便聊聊

内卷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还是会感觉有些难以驾驭。不过,怀着写读书笔记的心态来写这篇文章,然后能分享出一些我的心得和观点,也挺不错。
文章中的内容多为引用别人的观点,有一些观点也未经践行和严密论证,如果有所狭隘还望不吝指出。
这篇也是我在五年断更以来,首次输出的一篇非虚构的,结构比较完整的原创内容,后续也会持续产出自己的思考和学习心得。 
感谢阅读。
点击下面的卡片,关注我,一起进步。

参考来源:
采铜著.精进 3:找到你的潜在生态位.凤凰联动.2022
黄徽著.反内卷:如何对抗集体焦虑与非理性竞争.蓝狮子.2021:7.
黄徽著.爱的复利:用经济学思维谈爱与亲密关系.蓝狮子.2021:27.
王建飞.垄断的困境.读库.202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